碎碎念

我开车开的很好

从第一天就是, 貌似那个师傅的潜台词是你不用练桩路训了, 去上坡起步或者侧位停车吧. 不过… 我还没过够瘾呢, 南湖那路又直又宽, 不玩多浪费啊 

强烈抗议南湖那么舒服的路居然限速 40, 虽然我看几乎所有车都是 60+, 我就第一天有一次踩上 50 被师傅说了, 今天没敢踩大, 最多也就 50, 然后财大那两个家伙居然都是没事就踩到 60, 后面我没机会了啊. 啊啊啊啊啊
 
ps. 考虑无聊写个系列搞笑帖, 学车记

答辩完了

尽管已经把语速加快到了能听清楚的极限, 还是被 bs 时间过长, 我们是三个人啊, 三个人做了三个月, 大约 40000 行代码的东西我已经尽量压缩时间到 15min 了, 貌似还是说超了, 哪有那么容易解释清楚… 

不过貌似已经很不错了, 答辩的时候其他人也都在看和听, 老师们提的问题也相对有营养多了, 并且没有发生回答不上来冷场的情况 :) 

毕业进行时, 似乎离学校赶人已经不到一个月了, 按惯例 6.25 跟学校断开关系, 30 天倒数.

捐款指南 – 工行往红十字会汇款

以下部分内容为武大特定, 但是大体上是全国通用的, 请看到的同学多分享一下, 帮助我们的一家人.
另: 献血请拉开批次, 每个人献血后都要过六个月才能献第二次, 且血液中心的储存能力是有限的, 真正的用血高峰是几天后伤员大量救出时.

–分割线–

1. 校内的各工行应该都是储蓄所, 无法对单位帐号进行汇款
2. 目前据我所知武大周边就是劝业场那个工行洪山支行可以汇款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且该行有专门开辟救灾汇款绿色通道, 在二楼
3. 捐款不收手续费, 但是流程有点慢, 建议一起捐, 减轻银行工作压力

去银行, 在大堂询问保安, 填汇款单, 跟一般的个人汇款单不一样, 大堂里有服务台有发给单位汇款的单子
不用排号, 直接上二楼, 往一楼出口那个方向走, 右手边会看到有一个窗口写救灾捐款绿色通道的大字, 就是那了
捐款不收手续费, 捐多少就是多少, 汇款过程感觉有点慢, 所以推荐大家最好是收集起来派代表去(今天我很无耻的一个人去捐了那么点钱, 感觉在耽误别人时间 -.-)

======
单子上要填的东西:
汇款人姓名, 汇款人住址(住址写武大地址, 长了怕写不下, 地址用来收可能的捐款收据)
汇出地: 湖北省 武汉市
汇出行名称: 工行洪山支行(这个不是全称, 但是地方太少只能这么写)

收款人全称: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收款人帐号: 0200 0010 0901 4413 252
汇入地: 北京市
汇入行名称: 工行北京分行东四南支行

汇款金额大小写
汇款用途: 地震救灾
汇款方式: 普通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汇款人签名
======

买了两本很有情调的神作

几何原本(13 卷视图全本), 燕晓东编译, 人民日报出版社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王克迪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有关这两本书的介绍, 不知道的统统去面壁, 记得面壁时 Baidu/Google 下答案. 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是, 估计怕玷污神作, 封面上都没看到译者名字或者非常非常不起眼

看 kittig 的 blog 时偶然看到对几何原本的推崇, 再次对这些有如神谕的旷世神作膜拜一轮. 觉得自己的数学细胞越来越弱了, 还是要培养下理性思维和严密逻辑推理能力的. 刚好现在有足够的零花钱, 出手之, 在卓越上看的时候还顺带看到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一并买下. 还是希望自己能踏踏实实的看完并理解之.

[zz] 译稿:当父母请求做你的Facebook好友

难得转一篇文章, 也还是转了, 下面是原始链接: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51102.htm
—-分割线—-
 
  当Matt Florian最近登录他的Facebook帐号检查他400多个好友的状态时,他发现了一个加为好友请求. 
而这个请求竟然来自他的爸爸.这个蒙哥马利县舍伍德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惊慌,是的,他只是深深吸了口气,考虑他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他可以接受这个请求,当然他也可以忽略它.如果他接受,他可以选择他的爸爸只可以看到他的部分Facebook主页界面.但是他思考更多的是和你的亲属在Facebook上成为朋友意味着什么? 

  整个国家,在Facebook冲浪的用户都在思索着相似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在Facebook上相继注册以跟上他们儿女的步伐.他们不仅和他们的儿女(在Facebook上)成为朋友(或试图成为朋友),他们同时还向儿女的朋友发送好友请求. 

  像Matt这样比较开放的,最终接受了父母的好友请求.但有些用户不然,他们在群组里面显露了他们的恐慌,他们谴责父母的侵入并且给出了如何识别和对付父母的几点提醒(到他们的电脑上删除他们的帐号,或者直接不加他们为好友).甚至有关专家也参与进来,阐明他们关于Facebook礼节的有关建议. 

  詹姆士*麦迪逊大学二年级学生,十九岁的Mike Yeamans在颇受欢迎的“No Parents on Facebook”群组里写道:“我不知道是否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今天早上当我登录Facebook时发现一个新的好友请求,当我非常兴奋的点击链接, 我不敢相信竟然是我的爸爸,这很让人气愤.” 

  当Mark Zuckerberg 2004年创建Facebook时,它是作为大学生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而设计的.用户可以构建一个个人主页可以向他们同网络的人接受或发送好友请求.成为好友的用户可以在他们的网络上共用标签,发送信息甚至和朋友的朋友成为好友.它像一个很隐私的俱乐部,因为它只向有特定邮箱地址的用户开放(译者注:最初 Facebook只向邮箱有edu后缀的用户开放). 

  随着Facebook的受欢迎度日趋高涨,它的创始人就开始扩展它的用户群.2005年,它允许高中生进行注册.2006年它决定向大众开放,这引起了它最原始用户的抗议,为父母“入侵”Facebook写下前兆. 

  与此对立的,许多“禁止父母进入”的群组在Facebook上日趋流行. 

  Yeamans和他的一些朋友在2007年发起了“还大学本色,让父母远离Facebook”活动,他们可能只是做为一件乐事来做,但是有超过500人进行签名,每人还有一个被父母入侵的故事. 

  “当Facebook最初向公众开放时我妈妈就注册了一个帐号,当我拒绝她的好友请求时她很生气.”一个略显愤慨的同学写道. 

  一个Facebook群组甚至在网上向Facebook创建者写了请愿书,请求他改变当初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系统专业的Yeamans写道:“我喜欢我的父母,但是我想将部分大学经历埋在心底,为了有一点自由我才选择了学校,现在发现好像我错了” 

  他说他的爸爸很固执.“我忽略了他的好友请求,但是他不停的尝试加我为好友.” 

  蒙哥马县Gaithersburg 高中17岁的学生Lily Goldberg表示和父母同在Facebook上是不可思议的,这就好像他们走进了我的卧室. 

  Sandy Spring的舍伍德高中让同学共享了许多关于父母在Facebook上的故事.有一个母亲比自己女儿花费更多时间和女儿的朋友聊天.甚至还有父母参加了 “friending frenzy”活动,这使他们的女儿感到恐慌.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接受父母的好友请求时,大多数学生表示拒绝. 

  当然Matt是个例外,Matt的爸爸Bob Florian,宣誓当他向Matt发送好友请求时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他同时也是他15岁女儿Katie的朋友,但是这点他没有告诉任何人). 

  “我甚至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愿意加我为好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年长的Florian有一个合理的工作理由.他和他同在Grassroots公司工作的同事们,通过一个以D.C.为基础的社区政治运动我那刚落来得到他们客户的信息.在实施他的好友请求之前数月,他已经像打预防针一样询问他的儿女关于这个网站是如何运作之类的问题. 

  当提及人们在网上相互交往的各种方式时Bob Florian谈到:“每次有邀请时,我会说,做朋友真的很酷,好的,我会得到“暗送秋波”(译者注:和校内网上的打招呼是一样的)并且被邀请参加游戏.但是不像他们的开放的儿女,外出时我宁愿骑我的自行车.” 

  今天高速增长的Facebook用户群中大约有66,000,000人超过25岁.超过一半的用户不是在校生.这是否会影响Facebook的市场份额还需进一步观察. 

  对习惯于在网上分享他们一切的这一代来说,这些表现感觉有点古怪.位于芝加哥的伊利诺斯州大学的Steve Jones教授深层研究了数字文化,他表明父母和孩子们的世界有着明显的不同. 

  “许多他们想要隐私的并不是他们想要向陌生人隐藏的,他们只是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他们表示我并不在乎我不认识的人知道这些,但是我很在意和我亲近的人知道这些.” 

  对于一年前在Facebook注册15岁小女孩Taylor Janney来说,是否和她妈妈Karen成为朋友是没有选择的,这是她被允许上网的唯一方法. 

  “我的妈妈是我的第一个朋友,”她笑着说,“这样真酷,和妈妈成为朋友我不感动麻烦.” 

  Taylor的妈妈(Quince Orchard高中的一位老师)说,她在Facebook上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以前,她跟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她不会和他自己的学生成为好友,但是令她惊奇的是,她的有些同学主动向她发送了好友请求.她第一节课的同学已经建立了他们自己的Facebook群,在那里他们可以交流课堂上发生的趣事. 

  位于Dominguez Hills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Larry Rosen,他同时是“Me, MySpace, and I: Parenting the Net Generation”的作者,表示家长是很想知道他们的儿女在网上都做了些什么,但是当他们的请求被拒绝时不应该感到懊恼.毕竟很多年轻人都将 Facebook当作他们自己的并觉得父母属于干涉他们的生活.他建议父母和他们的子女间设立规则,不仅仅关于年轻人在网路上的各种行为,还关于父母在网上的行为. 

  他表示可能有些父母不是单纯的为交朋友而请求加为好友. 

  尽管最初的恐惧,Yeamans还是修改了他关于父母加入Facebook的态度:“我表示让步,他们可以加入Facebook,但是我不会加他们为好友,就这样,有些事我不想让他们知道.” 

  尽管父母们以为自己已经成功加入,但是有一条应该注意,能登录和加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同学们表示对隐私设置很茫然,当然还有周六狂欢的照片?这样隐私是不可能存在的. 

翻译:龙轩@译言
作者:Lori Aratani